close

飛天仙女~為藏傳佛教中專司藝術之神

涵蓋舞蹈~繪畫~音樂

所以神像多執畫筆或樂器琴弦或彩帶舞蹈

以此為名~

望能指上生旖旎

指上生藝術

而我們的英文名稱Faynails中的"Fay" 
亦有仙女之意思
恰巧與飛同音~
這是我的象徵與巧思

                  Anita   沈












圖轉載自:曾浩敦煌世界 http://www.zhdhart.com/


敦煌飛天

  敦煌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。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。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。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,幾乎窟窟畫有飛天。其數量之多,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,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。

  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 ,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。 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"天",如"大梵天"、"功德天"、"善才天"、"三十三天"等。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。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,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"仙",如"領先仙"、"天仙"、"赤腳大仙"等,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。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,象徵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。佛教傳入中國後,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。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,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,是飛天、飛仙不分。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,佛教的飛天、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,但在名稱上,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。

  乾闥婆---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裏散香氣,為佛獻花、供寶、作禮讚,棲身於花叢,飛翔於天宮,緊那羅---- 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裏,為佛陀、菩薩、眾神、天人奏樂歌舞,居住在天宮,不能飛翔於雲霄。音樂界、舞蹈界寫文章時,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,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,把後來合為一體、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。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,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,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。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,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、西域文化、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。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、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、事融合為一,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。它是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、沒有圓光、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,主要憑藉飄曳的衣裙、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翱翔的飛天。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,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。

http://big5.china.com.cn/Dh/dunhuang/1-4.htm



敦煌飛天,已成為敦煌藝術的標誌。在敦煌的市中心,就見到一個高大的反彈紫]飛天雕塑;在莫高窟的大門入口,有兩尊飛天映入眼簾。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,幾乎窟窟都畫有飛天。據統計,飛天總數,達四千五百餘身,其數量之多,為全世界石窟寺廟之冠。 飛天,與其說它是一位神,不如說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。乾闥婆是梵文音譯,是印度古神話的娛樂神或天歌神,又因為他能散發香氣,因此又叫香音神。緊那羅則是歌舞神,又叫天樂神。 傳說中的乾闥婆,馬首人身,面目猙獰,頭戴八角帽,一身紅色肌肉,左手拿簫笛,右手持寶劍,體格魁梧;而緊那羅則是位相貌端麗的天女,能歌善舞,二人形影不離,是一對恩愛夫妻。 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,但敦煌飛天,經過中國藝術家的天才創作,男女不分,合成一體,變得眉清目秀,體態俏麗,翱翔天空之中,已可說是印度文化、西域文化及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文化複合體。由於幾乎窟窟都有飛天,各種飛天的形象都大異其趣,各有所愛,已很難說那個洞窟的飛天最為完美。 若從歷史演變的角度看,早期的飛天,形體較為健碩,頗有樸拙的情趣。到北魏晚期以後,飛天顯然已吸收了當時南朝流行的飛仙形象,顯得清秀瀟洒,但身體的動感仍不夠多樣化。北周時代,三五十身的飛天騰空而起,形成浩浩蕩蕩的歌舞隊伍。 飛天到了唐代,才算最具中國特色,所憑籍的,主要是飄拽的衣裙,飛舞的彩帶,其神情嫻雅,腳踏彩雲,奔騰自如,其動作有的疾馳,有的輕盈,有的跳躍,有的旋轉,其手臂柔曼,其腰肢扭癒A甚至出現成對的雙飛天,相互追逐嬉戲,千姿百態。這些優美的形象和韻律,應是唐代舞蹈藝術的昇華,令人想起了白居易《霓裳羽衣曲》的詠嘆:-
http://www.rthk.org.hk/elearning/travel/01_02.htm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ynai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